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大结局上(1 / 1)
“诏曰:礼部侍郎陈初六自入仕以来,述正道、兴教化、富河东、强军旅,屡建奇伟之功,而今率军抵御西凉叛匪,戍卫京师有扶天之大功。百官齐荐,万民同颂。故拜陈初六为临川侯、礼部尚书、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及报刊,同授军机处大臣,钦此!”
汴河浩荡,天地悠悠,就在这座汴梁城外,天官宣麻,拜陈初六为宰相。这一决定出来,在场之人无不感慨。
常置二相,首相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相集贤殿大学士,若是置三相,则第三相监修国史。本想着陈初六这一次回来,就能升为六部尚书,甚至当上参知政事,可没想到直接宣麻拜相了。
嫉妒者有之,羡慕者有之,但这群人打心里,对陈初六已然服气了。他们也知道不管造什么谣言,也再也无法撼动陈初六的地位。陈初六今时今日的地位,也都是凭本事来的。
但一日为相,便在朝中多出**。陈初六趁着这场大仗,叙功之后,将自己的亲信一一提拔。徐良骏、陈善修皆有助战之功,曾公亮发明火器,用处很多,功莫大焉。还有朝中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年轻一辈,都被陈初六一一提拔。
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之内,便做得到的。陈初六拜相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宋的时候,北方却传来消息。辽兴宗对法天太后痛下狠手,发动兵变,将法天太后一家人斩杀殆尽,又将法天太后囚禁,正式掌握了辽国大权。
掌控大权之后,辽兴宗知道西凉打了败仗,李元昊死在了大宋,便兴数十万大军陈兵宋国汴京。放出话来,西夏国乃是辽国敕封的诸侯国,若是宋国敢入侵西夏,那辽国绝不能坐视不管。
辽兴宗这样一办,被打怕了的西凉人,一边倒向了辽国。但在西北军和曹炜的进攻之下,还是夺下了大片土地。西北能够与西域想通,而漠北再无西凉之势力。换而言之,眼下的大宋,已有了当初汉文帝、汉景帝之时的疆域。
其次,吐蕃臣服,大理等**诸国,也在赵允迪的军力震慑之下,采取了臣服的态度。大理国主,在外交辞令之上,也开始称臣。
宋国与西域的沟通,等于是包抄了辽国。辽兴宗与赵祯的水平相比,差了不少。而大宋这边,枢密院整顿之后,朝廷的军费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故而战斗力强得不是一星半点。才半年功夫,隐隐有了与辽国对抗的优势。
却说陈初六拜相之后,位居王曾、李迪之下,但朝中庶务,基本都由陈初六来处理,而由王曾、李迪把关。
上任之初,陈初六便提出了十项改革意见:“立议会、抑党争、明黜陟、精贡举、开民智、修武备、厚农桑、平工商、开化海外、减赋四方。”
明黜陟、精贡举,乃是老生常谈之事。宋代官僚体系混乱复杂,常常上令无法下达,权责无法对等,各级官吏唯唯诺诺,庸庸碌碌,陈初六痛恨此弊。故拿出了在太原府和礼部都试过了的绩效管理办法,用绩效来选拔提升官吏。
进士的待遇,也有所调整。三十名之外,直接下放为吏员,从最基层开始做事。每年还与吏员一同参与遴选,只是吏员的比例稍微低一些。普通吏员要入官场五年之后,方能参加遴选,而且还多一门文化课。此举扩大基层吏员的上升渠道,他们有了前途,那些吏员便不会一味的在基层荼毒百姓了。
开民智、修武备,说的就是兴办义学和报刊,在汴京屯兵屯田,减少输边的损耗。西北的国土拓宽了,将来输边和调兵更不容易,到了那个时候,屯边屯兵便可以体现得出来价值了。
厚农桑、平工商,便是要在重视农民的情况之下,给予商人和工人同等待遇。当然,这商人强大起来了,也是十分麻烦的事情。
故陈初六早早定下商人,即便当官,不改商籍,赚得越多,便交税越多。三代不经商,才能免除商籍。
此外,商人能担任的最高官职,还有一些不能担任的官职,也另有规定。若真到了那一天,资本能推翻封建统治的那一天,这个世界自然会有新的法则。
前面这六条,可以说是陈初六在拜相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而还有剩下四条,则是陈初六将来要做的。
立议会,抑党争。从古至今,多少王朝一旦兴盛起来,朝中就会有党争,无论怎么遏制,这党争也遏制不住。既然遏制不住,那不如加以规范。朝中部议、省议之外,再设一种议会,议会的作用便是立法。
每个人都有提案的权力,表决以多数为胜。无论事情权责大小,都以明文规定作为约束。如此一来,朝廷人与人之间的党争就会淡化,将来形成的是部门之间的党争。宰相说的话,也不再是法旨了,这样对巩固皇权,也是十分有利。
还有最后一条,才是陈初六平天下的大计。“开化海外”,意思就是给海外那些蛮夷送温暖,送去光明。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光明的收费嘛……也是有点贵的。换而言之,陈初六是在这里搞资本原始积累。
用掠夺海外的财富,来替代大宋的百姓承担赋税,这就自然能“减赋四方”了。大宋的百姓有了钱,在海边的百姓,就会生出探索海外的念头,组成船队掠夺白奴,在海外种甘蔗、棉花。等数百年后,这种滚雪球的办法越来越大。那时,忽然在陈初六故居发现一张图纸,画的竟然是蒸汽机……
陈初六为相五载,从末相到首相,大宋开疆千里,百姓富足安康,天下大治,称为盛世。陈初六虽然步步高升,但君臣和睦,也传为佳话。天子有了皇子公主,都拜陈初六为干爹,陈初六有了儿子女儿,也拜赵祯为干爹,令天下人艳羡不已。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初六在这个时候,忽然向天子提交了辞呈,想要归隐田园,不再劳心朝中之事。其实原因无他,周九、陈端相继离世,而周氏、陈守仁也都垂垂老矣,陈初六一心想的,也只是陪陪家人了。 ↑返回顶部↑
汴河浩荡,天地悠悠,就在这座汴梁城外,天官宣麻,拜陈初六为宰相。这一决定出来,在场之人无不感慨。
常置二相,首相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相集贤殿大学士,若是置三相,则第三相监修国史。本想着陈初六这一次回来,就能升为六部尚书,甚至当上参知政事,可没想到直接宣麻拜相了。
嫉妒者有之,羡慕者有之,但这群人打心里,对陈初六已然服气了。他们也知道不管造什么谣言,也再也无法撼动陈初六的地位。陈初六今时今日的地位,也都是凭本事来的。
但一日为相,便在朝中多出**。陈初六趁着这场大仗,叙功之后,将自己的亲信一一提拔。徐良骏、陈善修皆有助战之功,曾公亮发明火器,用处很多,功莫大焉。还有朝中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年轻一辈,都被陈初六一一提拔。
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之内,便做得到的。陈初六拜相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宋的时候,北方却传来消息。辽兴宗对法天太后痛下狠手,发动兵变,将法天太后一家人斩杀殆尽,又将法天太后囚禁,正式掌握了辽国大权。
掌控大权之后,辽兴宗知道西凉打了败仗,李元昊死在了大宋,便兴数十万大军陈兵宋国汴京。放出话来,西夏国乃是辽国敕封的诸侯国,若是宋国敢入侵西夏,那辽国绝不能坐视不管。
辽兴宗这样一办,被打怕了的西凉人,一边倒向了辽国。但在西北军和曹炜的进攻之下,还是夺下了大片土地。西北能够与西域想通,而漠北再无西凉之势力。换而言之,眼下的大宋,已有了当初汉文帝、汉景帝之时的疆域。
其次,吐蕃臣服,大理等**诸国,也在赵允迪的军力震慑之下,采取了臣服的态度。大理国主,在外交辞令之上,也开始称臣。
宋国与西域的沟通,等于是包抄了辽国。辽兴宗与赵祯的水平相比,差了不少。而大宋这边,枢密院整顿之后,朝廷的军费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故而战斗力强得不是一星半点。才半年功夫,隐隐有了与辽国对抗的优势。
却说陈初六拜相之后,位居王曾、李迪之下,但朝中庶务,基本都由陈初六来处理,而由王曾、李迪把关。
上任之初,陈初六便提出了十项改革意见:“立议会、抑党争、明黜陟、精贡举、开民智、修武备、厚农桑、平工商、开化海外、减赋四方。”
明黜陟、精贡举,乃是老生常谈之事。宋代官僚体系混乱复杂,常常上令无法下达,权责无法对等,各级官吏唯唯诺诺,庸庸碌碌,陈初六痛恨此弊。故拿出了在太原府和礼部都试过了的绩效管理办法,用绩效来选拔提升官吏。
进士的待遇,也有所调整。三十名之外,直接下放为吏员,从最基层开始做事。每年还与吏员一同参与遴选,只是吏员的比例稍微低一些。普通吏员要入官场五年之后,方能参加遴选,而且还多一门文化课。此举扩大基层吏员的上升渠道,他们有了前途,那些吏员便不会一味的在基层荼毒百姓了。
开民智、修武备,说的就是兴办义学和报刊,在汴京屯兵屯田,减少输边的损耗。西北的国土拓宽了,将来输边和调兵更不容易,到了那个时候,屯边屯兵便可以体现得出来价值了。
厚农桑、平工商,便是要在重视农民的情况之下,给予商人和工人同等待遇。当然,这商人强大起来了,也是十分麻烦的事情。
故陈初六早早定下商人,即便当官,不改商籍,赚得越多,便交税越多。三代不经商,才能免除商籍。
此外,商人能担任的最高官职,还有一些不能担任的官职,也另有规定。若真到了那一天,资本能推翻封建统治的那一天,这个世界自然会有新的法则。
前面这六条,可以说是陈初六在拜相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而还有剩下四条,则是陈初六将来要做的。
立议会,抑党争。从古至今,多少王朝一旦兴盛起来,朝中就会有党争,无论怎么遏制,这党争也遏制不住。既然遏制不住,那不如加以规范。朝中部议、省议之外,再设一种议会,议会的作用便是立法。
每个人都有提案的权力,表决以多数为胜。无论事情权责大小,都以明文规定作为约束。如此一来,朝廷人与人之间的党争就会淡化,将来形成的是部门之间的党争。宰相说的话,也不再是法旨了,这样对巩固皇权,也是十分有利。
还有最后一条,才是陈初六平天下的大计。“开化海外”,意思就是给海外那些蛮夷送温暖,送去光明。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光明的收费嘛……也是有点贵的。换而言之,陈初六是在这里搞资本原始积累。
用掠夺海外的财富,来替代大宋的百姓承担赋税,这就自然能“减赋四方”了。大宋的百姓有了钱,在海边的百姓,就会生出探索海外的念头,组成船队掠夺白奴,在海外种甘蔗、棉花。等数百年后,这种滚雪球的办法越来越大。那时,忽然在陈初六故居发现一张图纸,画的竟然是蒸汽机……
陈初六为相五载,从末相到首相,大宋开疆千里,百姓富足安康,天下大治,称为盛世。陈初六虽然步步高升,但君臣和睦,也传为佳话。天子有了皇子公主,都拜陈初六为干爹,陈初六有了儿子女儿,也拜赵祯为干爹,令天下人艳羡不已。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初六在这个时候,忽然向天子提交了辞呈,想要归隐田园,不再劳心朝中之事。其实原因无他,周九、陈端相继离世,而周氏、陈守仁也都垂垂老矣,陈初六一心想的,也只是陪陪家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