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节(3 / 4)
经过这几年的残酷生活,才十岁的黄小强自然不是什么天真的孩子。他见过卖儿卖女,见过为了一点吃的把父母推出去挡刀,甚至见过父母把孩子和别人交换来吃,怎么可能天真的起来。
县衙官府也好,叛军匪盗也罢,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区别。
但淮安府却是不一样,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拿出粮食来给他们,还给他们分田地,分农具和耕牛。这些政策他们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有粮食吃了,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死,还有地可以种有农具可以使用,这比什么都重要。
祖孙两伸长了脖子往前看,已经吃过几天有淮安王府发送的救济粮。吃到过那个玉米,觉得非常的顶饿,后面又听说这个玉米能亩产千斤,不用怎么浇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获,便第一时间跑过来排队了。
这长长的队伍全是排队要玉米种的,金黄色的种子,一个人头分了一斤,可以种半亩地左右,收获能有四百来斤。
轮到黄老根他们,衙役看了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放种子的时候特意抖一下,往旁边的农具摊子提醒努了努嘴:“你们两个符合租用农具是条件,可以去旁边看看,租把锄头可以省点力气。”
语气很凶,但是让黄老根受宠若惊,连忙把种子护在怀里,“唉,好好好,谢谢官爷提醒。”
一边鞠躬点头,一边拉着孩子快步往旁边走。
卢婷婷吸取岭南的经验,在淮安府这里也搞了农业帮助,除了分发种子的田地,将无事可干的流民笼络起来,还注意到了那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老少穷残的流民,在县衙招募了一支给农民犁地的小队。
耕牛和铁农具,尤其是曲辕犁都是难得的东西,就这样借给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干脆让自己人拿着去给他们干活,老百姓就只要反正下种和管理就好。
原本只是想着保护农具,没有想到这个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木薯这样的高产粮食。
周边府城的流民听说淮安府这些地方招人,还给粮食种子田地,组织人给他们犁地,就纷纷拖家带口跑来投靠他们。
一波波的人口让淮安府这些几乎空城的地方,逐渐变得繁华,淮安王和下属的人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153章
“没有想到岭南的法子竟然这样好用,只是把这些地和农具借给百姓,就能让他们都来我们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着。
对王怀玉的做法越发的钦佩,想着她的才能,要不是甘愿屈居于岭南,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这边来,是有利于他们的好事,傻子才会拒绝呢。
在太平的时候土地金银珠宝是最珍贵的东西,在乱世的时候粮食是最重要的,现在灾后重建嘛,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爷听着下面的人上报,最近几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内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只隔了一个州府,离得很近,以往只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没有想到有一天位于中原地区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离的地方。
人走了,就没有人给他们耕地,做出来东西就没有人买单。人才是他们世家享福的根本,这个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
他们希望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底层的百姓。但他们又不会善待这些人,看着他们离开了又无能狂怒。
淮安王几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墙角的各世家是上面反应了,但一想到他们忌惮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他就暗爽不已。
他们梁家被世家欺负了那么多年,终于轮到他让世家吃亏了。
“还是王爷想得全,学了岭南的法子知识换了换,对百姓们好一点就把人收拢过来了。新添的这三万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万亩良田开垦出来,在今年春种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们淮安府就不缺粮食,也不用和岭南买了。”
属官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把这段时间来的收获,和预计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动得不行。
经历了十年的旱灾水灾还有兵祸,不止是百姓,就连他们这些当官的的也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动的。
老天爷也很给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树梢刚刚抽芽回绿时,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场小雨,给冰冻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驻扎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们去地里犁地耕种了,卢婷婷也根据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制,进一步扩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粮食。
张老根很幸运,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里不到的十里村。
十里村原来是府城某个世家的庄子,但是旱灾后世家就居家搬离了,这里被官府收下,现在分给他们这些无地的人。有的家里离得远,也全都被集中到了县城或者府城附近。 ↑返回顶部↑
县衙官府也好,叛军匪盗也罢,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区别。
但淮安府却是不一样,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拿出粮食来给他们,还给他们分田地,分农具和耕牛。这些政策他们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有粮食吃了,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死,还有地可以种有农具可以使用,这比什么都重要。
祖孙两伸长了脖子往前看,已经吃过几天有淮安王府发送的救济粮。吃到过那个玉米,觉得非常的顶饿,后面又听说这个玉米能亩产千斤,不用怎么浇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获,便第一时间跑过来排队了。
这长长的队伍全是排队要玉米种的,金黄色的种子,一个人头分了一斤,可以种半亩地左右,收获能有四百来斤。
轮到黄老根他们,衙役看了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放种子的时候特意抖一下,往旁边的农具摊子提醒努了努嘴:“你们两个符合租用农具是条件,可以去旁边看看,租把锄头可以省点力气。”
语气很凶,但是让黄老根受宠若惊,连忙把种子护在怀里,“唉,好好好,谢谢官爷提醒。”
一边鞠躬点头,一边拉着孩子快步往旁边走。
卢婷婷吸取岭南的经验,在淮安府这里也搞了农业帮助,除了分发种子的田地,将无事可干的流民笼络起来,还注意到了那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老少穷残的流民,在县衙招募了一支给农民犁地的小队。
耕牛和铁农具,尤其是曲辕犁都是难得的东西,就这样借给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干脆让自己人拿着去给他们干活,老百姓就只要反正下种和管理就好。
原本只是想着保护农具,没有想到这个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木薯这样的高产粮食。
周边府城的流民听说淮安府这些地方招人,还给粮食种子田地,组织人给他们犁地,就纷纷拖家带口跑来投靠他们。
一波波的人口让淮安府这些几乎空城的地方,逐渐变得繁华,淮安王和下属的人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153章
“没有想到岭南的法子竟然这样好用,只是把这些地和农具借给百姓,就能让他们都来我们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着。
对王怀玉的做法越发的钦佩,想着她的才能,要不是甘愿屈居于岭南,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这边来,是有利于他们的好事,傻子才会拒绝呢。
在太平的时候土地金银珠宝是最珍贵的东西,在乱世的时候粮食是最重要的,现在灾后重建嘛,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爷听着下面的人上报,最近几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内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只隔了一个州府,离得很近,以往只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没有想到有一天位于中原地区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离的地方。
人走了,就没有人给他们耕地,做出来东西就没有人买单。人才是他们世家享福的根本,这个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
他们希望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底层的百姓。但他们又不会善待这些人,看着他们离开了又无能狂怒。
淮安王几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墙角的各世家是上面反应了,但一想到他们忌惮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他就暗爽不已。
他们梁家被世家欺负了那么多年,终于轮到他让世家吃亏了。
“还是王爷想得全,学了岭南的法子知识换了换,对百姓们好一点就把人收拢过来了。新添的这三万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万亩良田开垦出来,在今年春种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们淮安府就不缺粮食,也不用和岭南买了。”
属官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把这段时间来的收获,和预计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动得不行。
经历了十年的旱灾水灾还有兵祸,不止是百姓,就连他们这些当官的的也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动的。
老天爷也很给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树梢刚刚抽芽回绿时,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场小雨,给冰冻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驻扎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们去地里犁地耕种了,卢婷婷也根据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制,进一步扩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粮食。
张老根很幸运,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里不到的十里村。
十里村原来是府城某个世家的庄子,但是旱灾后世家就居家搬离了,这里被官府收下,现在分给他们这些无地的人。有的家里离得远,也全都被集中到了县城或者府城附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