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之书(出书版) 第1节(2 / 4)
b. 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多喝一点酒,因为喝酒可以暖身子
c. 吃头孢类药物不能喝酒
d. 如果喝多了,最好让熟悉的人送自己回家,而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方向感和判断力
4. 关于下面的传言,哪些可能是真的?( )
a. 大街上有人忽然拍了一下女孩的肩,女孩闻到一缕清香后中毒失去意识,迷迷糊糊跟着这个人走了
b. 如果你在沙滩上玩耍,千万不要玩用沙子把人埋起来的游戏,就算被埋的人留一个头在外面,看上去可以自由呼吸,但如果有人在他周围乱踩,把沙子踩得结实了,还是会导致被埋的人窒息
c. 一个吻痕可能导致突然死亡,这种死亡方式属于猝死,完全没有机会挽救
d. 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急刹车时脑袋撞到车玻璃,所以如果汽车已经配备了安全气囊,就算不系安全带也可以
5. 下面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a. 吃饱了玩呼啦圈,有可能会导致肠破裂
b. 不要在粮仓里睡觉,新收的粮食可能已被喷洒药物,这种药物遇水后产生的气体可能会让你中毒
c. 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伤者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就没必要去医院
d. 吃到变质的食物,拉几次肚子就好了,只要没有呕吐,身体会自己好转的
上面5道题,你有信心全部答对吗?(翻页可以查看答案)
答案篇
1. abcd 2. d 3. cd 4. b 5. cd
你答对了吗?
如果你答对了0~2道题,说明你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很需要赶紧阅读本书,以此来提升你的生存力;
如果你能够答对3~4道题,说明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了足够的关注,但你还需要通过这本书纠正一些误区,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安全;
如果5道题你全都答对了,说明你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生存本能。知其然,更有必要知其所以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了解到这些救命常识背后的法医学原理,告诉给更多你在意的人。
好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有关生存能力的科普之旅吧!
序
中国警察网有一项公益活动,叫作“公民安全课堂”。我是“公民安全课堂”的一名安全教官。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项公益活动的意义所在,于是来问我。我觉得,我们还是从“死亡教育”来说起。
2019年3月13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老师说,“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也许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于“死亡”一词讳莫如深。甚至一提到类似的词汇,我们就会被父母呵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每个生命体都会有终点,每个人都会死亡,那么,这个必然会出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连言谈之中都要避讳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起来与死亡相隔甚远。可是,真的不谈就会远吗?
死亡,连说都不能说,何谈教育?
在这样的意识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会变得怎样呢?有的愚昧迷信,有的讳疾忌医,有的漠视他人的生命,有的则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人说我是在危言耸听,其实真的不是我在夸大,缺乏安全意识、漠视法律法规、不敬畏生命,或者歧视与死者接触的职业,这些并不是个别现象吧?所以,我觉得“死亡教育”势在必行,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对成年人的“死亡教育”甚至比对儿童的更加迫在眉睫,因为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成年人对死亡的认知都不够,又如何去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呢?“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而这应该是全民性质的活动。
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工程里,我能不能起到一些作用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一名法医,我每天都会见到死亡,似乎“死亡”这个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在职业生涯中,对待死亡,我经历了从心酸到恻隐、从悲愤到淡然的心路历程。如果我能够用文字将这些分享给你们,一定会让你们对死亡有不一样的认识。
我曾经在《科学fans》杂志上写过一个专栏,叫作《第x次死亡》。在整理、补充了专栏文稿之后,我又增添了一些内容,最终写成了你们手上的这一本科普书《逝者之书》。你们会发现,这本书里死者都是同一个名字——夏晓曦。这是因为我在创作时,想用“xxx”代替死者名字,可是“xxx”放在书里也不合适啊,于是我用输入法打了“xxx”,才有了这个名字。 ↑返回顶部↑
c. 吃头孢类药物不能喝酒
d. 如果喝多了,最好让熟悉的人送自己回家,而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方向感和判断力
4. 关于下面的传言,哪些可能是真的?( )
a. 大街上有人忽然拍了一下女孩的肩,女孩闻到一缕清香后中毒失去意识,迷迷糊糊跟着这个人走了
b. 如果你在沙滩上玩耍,千万不要玩用沙子把人埋起来的游戏,就算被埋的人留一个头在外面,看上去可以自由呼吸,但如果有人在他周围乱踩,把沙子踩得结实了,还是会导致被埋的人窒息
c. 一个吻痕可能导致突然死亡,这种死亡方式属于猝死,完全没有机会挽救
d. 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急刹车时脑袋撞到车玻璃,所以如果汽车已经配备了安全气囊,就算不系安全带也可以
5. 下面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a. 吃饱了玩呼啦圈,有可能会导致肠破裂
b. 不要在粮仓里睡觉,新收的粮食可能已被喷洒药物,这种药物遇水后产生的气体可能会让你中毒
c. 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伤者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就没必要去医院
d. 吃到变质的食物,拉几次肚子就好了,只要没有呕吐,身体会自己好转的
上面5道题,你有信心全部答对吗?(翻页可以查看答案)
答案篇
1. abcd 2. d 3. cd 4. b 5. cd
你答对了吗?
如果你答对了0~2道题,说明你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很需要赶紧阅读本书,以此来提升你的生存力;
如果你能够答对3~4道题,说明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了足够的关注,但你还需要通过这本书纠正一些误区,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安全;
如果5道题你全都答对了,说明你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生存本能。知其然,更有必要知其所以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了解到这些救命常识背后的法医学原理,告诉给更多你在意的人。
好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有关生存能力的科普之旅吧!
序
中国警察网有一项公益活动,叫作“公民安全课堂”。我是“公民安全课堂”的一名安全教官。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项公益活动的意义所在,于是来问我。我觉得,我们还是从“死亡教育”来说起。
2019年3月13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老师说,“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也许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于“死亡”一词讳莫如深。甚至一提到类似的词汇,我们就会被父母呵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每个生命体都会有终点,每个人都会死亡,那么,这个必然会出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连言谈之中都要避讳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起来与死亡相隔甚远。可是,真的不谈就会远吗?
死亡,连说都不能说,何谈教育?
在这样的意识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会变得怎样呢?有的愚昧迷信,有的讳疾忌医,有的漠视他人的生命,有的则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人说我是在危言耸听,其实真的不是我在夸大,缺乏安全意识、漠视法律法规、不敬畏生命,或者歧视与死者接触的职业,这些并不是个别现象吧?所以,我觉得“死亡教育”势在必行,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对成年人的“死亡教育”甚至比对儿童的更加迫在眉睫,因为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成年人对死亡的认知都不够,又如何去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呢?“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而这应该是全民性质的活动。
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工程里,我能不能起到一些作用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一名法医,我每天都会见到死亡,似乎“死亡”这个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在职业生涯中,对待死亡,我经历了从心酸到恻隐、从悲愤到淡然的心路历程。如果我能够用文字将这些分享给你们,一定会让你们对死亡有不一样的认识。
我曾经在《科学fans》杂志上写过一个专栏,叫作《第x次死亡》。在整理、补充了专栏文稿之后,我又增添了一些内容,最终写成了你们手上的这一本科普书《逝者之书》。你们会发现,这本书里死者都是同一个名字——夏晓曦。这是因为我在创作时,想用“xxx”代替死者名字,可是“xxx”放在书里也不合适啊,于是我用输入法打了“xxx”,才有了这个名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