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贵妃什么时候有喜(清穿) 第238节(2 / 4)
康熙把三公主送到门外,看她一再抹眼泪,心中除了酸甜之外,还十分愧疚。
于是说:“荣福儿放心,朕不会让你受委屈。出嫁时,让你带五十名奴才,两百名侍卫,御子园丁绣娘统统都带着。公主府就照着延禧宫的模样建造,让你在蒙古,就跟家里的生活一模一样。”
加重了语气道:“谁都不敢欺负你。谁敢对你说句重话,你就让侍卫们把他打出公主府。打残也不要紧,有朕给撑腰。”
“......皇阿玛......”三公主呜呜得更狠了。
“朕打算在承德建一处避暑的庄园。等建好之后,每年夏天过去居住。朕专门给你建个院子,到时候你也去避暑。”
三公主回紫禁城的路上,哭了一路。听从皇额娘的交待,先去了宁寿宫。太后看到她两眼肿得像桃子似的,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不愿意去蒙古。
现身说法,劝了她半天。
“当初,哀家来京城,比你哭得还厉害。哭晕了好几回。哀家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街上不能跑马,一言一行都有章程。一出门,四处都是红墙。这跟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区别?这种苟且的活,还不如死了的好。”
“可你看看哀家现在的生活,多滋润啊!”
“现在反倒觉得草原上的生活不美。”
“人习惯了一个地方,就会觉得那个地方是最好的。其实呢,换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适应之后,也一样会觉得好。等你习惯了新的地方,兴许你跟哀家一样,不愿意回娘家了。”
“皇祖母......”三公主本来已经渐渐止住了哭声,听到这里,扑到太后怀里,哭得更大声了,“孙女不是不愿意去,孙女是舍不了你们。想到以后不能天天见到您,不能天天见到皇阿玛,不能天天见到皇额娘和额娘,就难过极了。”
说的好像,在紫禁城里住的时候,能天天见面似的。就是同住在个地方,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也是常有的事。
可此时,一想到以后不能天天见到这个孙女,太后心里也难过,跟着潸然泪下。
三公主走了好一会儿,太后还沉浸在失落的情绪里。田嬷嬷劝解她:“这是门好亲事,主子应该高兴才是。三公主去了蒙古,就跟您年少的时候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太后叹了口气,道:“方才哀家劝解荣福儿的话,都是真心话。哀家真是觉得紫禁城里的生活好,若是哀家能回到十四岁的时候,情愿嫁给先帝,再次住进这紫禁城里。”
田嬷嬷不知如何接话是好。
沉默了一会儿,太后又叹了口气:“人啊,在年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福气究竟是在哪儿。”她没来京城前,以为紫禁城是牢笼。但仍寄希望,笼子里的另一个人可以和她做伴,相扶相携走下去。
可那个人令她失望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无人处以泪洗面。那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最终享了他儿子的福气。汉人有句诗,叫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真是贴切。
太后暗自感慨的时候,外间有宫人招手。田嬷嬷走过去,两人低语了两句后,她回来向太后禀告:“主子,宜主儿求见。”停顿了片刻,又道,“带了个小姑娘。”
太后顺嘴就问:“什么小姑娘?”话出口之后,回过来神了,“是他塔喇氏的姑娘?”
田嬷嬷道:“赵总管不认识,应该是没来拜过见主子。说是模样生的挺好,看着也乖巧。”
那多半就是他塔喇氏了。
太后拿起小桌几的琉璃佛珠,语调轻缓地说:“你跟她说,哀家在诵经,今日不再见客。”话里带着无尽的疲惫。
田嬷嬷领会到了太后的心意。出去交待了几句,回来接着方才的话题,说道:“在这件事上,宜主儿有些不懂事了。大阿哥福晋是伊尔根觉罗氏,阿玛还曾是尚书;三阿哥福晋是董鄂氏,阿玛是从一品都统;四阿哥福晋是乌拉那拉氏,阿玛现在是从一品内大臣;就连八阿哥福晋都是安亲王的外孙女。到了五阿哥这里,就成了小门小户的员外郎之女。员外郎是从五品,连上朝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宜主儿怎么能说得出口。”
太后右手拨着佛珠,心不在焉似的接话:“她说,皇家是大清国最大的高门大户,无需要姑娘家再往咱们脸上贴金,只要姑娘本人好,比什么都强。还说,这是皇后曾说的话。”
“话这么说是没错,但到了事上,不能真这么做。”田嬷嬷冷笑了一声,“依奴才来看,她这是担心找个大族的儿媳妇,等进了门,不把她放在眼里。五阿哥不是看中了董鄂家的另一个姑娘吗?家世模样,都是没得说。放着现成的好亲事不要,费尽心思的去另找。她可真想得出来!”
“老九看中了那姑娘。宜妃说,那姑娘的性子欢脱,和同样性子欢脱的老九更相配。”太后话里带着少见的嘲讽,仿佛是在说着什么可笑又荒唐的事。
“打算的好着呢。九阿哥现今过继出去了,若是宜主儿做主把董鄂家的姑娘许配给九阿哥,九阿哥不得认为他这个额娘,一心为他着想!” ↑返回顶部↑
于是说:“荣福儿放心,朕不会让你受委屈。出嫁时,让你带五十名奴才,两百名侍卫,御子园丁绣娘统统都带着。公主府就照着延禧宫的模样建造,让你在蒙古,就跟家里的生活一模一样。”
加重了语气道:“谁都不敢欺负你。谁敢对你说句重话,你就让侍卫们把他打出公主府。打残也不要紧,有朕给撑腰。”
“......皇阿玛......”三公主呜呜得更狠了。
“朕打算在承德建一处避暑的庄园。等建好之后,每年夏天过去居住。朕专门给你建个院子,到时候你也去避暑。”
三公主回紫禁城的路上,哭了一路。听从皇额娘的交待,先去了宁寿宫。太后看到她两眼肿得像桃子似的,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不愿意去蒙古。
现身说法,劝了她半天。
“当初,哀家来京城,比你哭得还厉害。哭晕了好几回。哀家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街上不能跑马,一言一行都有章程。一出门,四处都是红墙。这跟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区别?这种苟且的活,还不如死了的好。”
“可你看看哀家现在的生活,多滋润啊!”
“现在反倒觉得草原上的生活不美。”
“人习惯了一个地方,就会觉得那个地方是最好的。其实呢,换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适应之后,也一样会觉得好。等你习惯了新的地方,兴许你跟哀家一样,不愿意回娘家了。”
“皇祖母......”三公主本来已经渐渐止住了哭声,听到这里,扑到太后怀里,哭得更大声了,“孙女不是不愿意去,孙女是舍不了你们。想到以后不能天天见到您,不能天天见到皇阿玛,不能天天见到皇额娘和额娘,就难过极了。”
说的好像,在紫禁城里住的时候,能天天见面似的。就是同住在个地方,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也是常有的事。
可此时,一想到以后不能天天见到这个孙女,太后心里也难过,跟着潸然泪下。
三公主走了好一会儿,太后还沉浸在失落的情绪里。田嬷嬷劝解她:“这是门好亲事,主子应该高兴才是。三公主去了蒙古,就跟您年少的时候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太后叹了口气,道:“方才哀家劝解荣福儿的话,都是真心话。哀家真是觉得紫禁城里的生活好,若是哀家能回到十四岁的时候,情愿嫁给先帝,再次住进这紫禁城里。”
田嬷嬷不知如何接话是好。
沉默了一会儿,太后又叹了口气:“人啊,在年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福气究竟是在哪儿。”她没来京城前,以为紫禁城是牢笼。但仍寄希望,笼子里的另一个人可以和她做伴,相扶相携走下去。
可那个人令她失望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无人处以泪洗面。那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最终享了他儿子的福气。汉人有句诗,叫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真是贴切。
太后暗自感慨的时候,外间有宫人招手。田嬷嬷走过去,两人低语了两句后,她回来向太后禀告:“主子,宜主儿求见。”停顿了片刻,又道,“带了个小姑娘。”
太后顺嘴就问:“什么小姑娘?”话出口之后,回过来神了,“是他塔喇氏的姑娘?”
田嬷嬷道:“赵总管不认识,应该是没来拜过见主子。说是模样生的挺好,看着也乖巧。”
那多半就是他塔喇氏了。
太后拿起小桌几的琉璃佛珠,语调轻缓地说:“你跟她说,哀家在诵经,今日不再见客。”话里带着无尽的疲惫。
田嬷嬷领会到了太后的心意。出去交待了几句,回来接着方才的话题,说道:“在这件事上,宜主儿有些不懂事了。大阿哥福晋是伊尔根觉罗氏,阿玛还曾是尚书;三阿哥福晋是董鄂氏,阿玛是从一品都统;四阿哥福晋是乌拉那拉氏,阿玛现在是从一品内大臣;就连八阿哥福晋都是安亲王的外孙女。到了五阿哥这里,就成了小门小户的员外郎之女。员外郎是从五品,连上朝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宜主儿怎么能说得出口。”
太后右手拨着佛珠,心不在焉似的接话:“她说,皇家是大清国最大的高门大户,无需要姑娘家再往咱们脸上贴金,只要姑娘本人好,比什么都强。还说,这是皇后曾说的话。”
“话这么说是没错,但到了事上,不能真这么做。”田嬷嬷冷笑了一声,“依奴才来看,她这是担心找个大族的儿媳妇,等进了门,不把她放在眼里。五阿哥不是看中了董鄂家的另一个姑娘吗?家世模样,都是没得说。放着现成的好亲事不要,费尽心思的去另找。她可真想得出来!”
“老九看中了那姑娘。宜妃说,那姑娘的性子欢脱,和同样性子欢脱的老九更相配。”太后话里带着少见的嘲讽,仿佛是在说着什么可笑又荒唐的事。
“打算的好着呢。九阿哥现今过继出去了,若是宜主儿做主把董鄂家的姑娘许配给九阿哥,九阿哥不得认为他这个额娘,一心为他着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