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龙帝之墓5(2 / 2)
地球表层生物圈的外围,有一层维护生物生存的空气,离地面约1100——1400公里,这就是大气层,其中占空气重量95%左右,离地面12公里厚的空气层,即人们常说的对流层。在这个对流层以内,每升高1公里,气温下降5c。这种上冷下热的周而复始,产生了活跃的空气对流,形成风、雨、雪、雾等等。大气基本上由氮气即占78.09%、氧气即20.95%、氩气即0.93%和二氧化碳即0.027%组成,还有微量的氢、氖、氦、氪、氙。这种组成就是人类应呼吸到的纯洁空气。天空之大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想法,认为向大气中排放的气体数量与包围地球的大气相比微乎其微。其实,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相对稀薄的。若大气在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诸如尘埃、微生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大气就会受到污染。据一项报告的调查,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大气污染程度还算过得去。但是,包括里约热内卢、巴黎、马德里在内的16个城市污染相当严重。拉美的5个城市,如圣保罗、墨西哥城、墨西哥的蒙特雷、智利的圣地亚哥、危地马拉城,已成为真正的煤气室。东欧所有的工业城市对大气的污染水平远远超过容许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组织曾对曼谷、北京、孟买、洛杉矶、马尼拉、墨西哥城、德里、雅加达、卡拉奇、伦敦、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莫斯科、纽约、里约热内卢、汉城、圣保罗、上海、东京20个大城市作了15年的调查,于1992年12月发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认为造成城市空气污染最主要的因素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在6种主要空气污染成分中,有4种几乎完全来自汽车,即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另两种污染成分来自工业废气的二氧化硫和浮尘。该报告指出,尽管在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在控制污染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正在继续恶化。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80年代后半期,全世界约有13亿人口居住在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颗粒物标准的城市地区,他们面临着呼吸紊乱和癌症的严重威胁,尤其对患有慢性肺部阻塞性疾并肺炎和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危害更大。据估计,若不设法减少这些排放物,每年有30——70万人过早地死亡,14岁以下儿童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剧增,每年达到1亿病例。同时,由于车辆排放的废气,空气中含铅水平大幅度提高,铅污染已成为若干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最主要的环境危害。在曼谷,因增加了与铅的接触,儿童到7岁时会损失4或4以上的智商点。对成年人的威胁是使血压升高,心脏并中风患者增加。甚至大气污染造成酸雨,已成为“绿树的瘟疫”,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酸雨是由排入大气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所造成的,自美帝1936年第一次记录到即氢离子浓度值为5.9的酸雨以来,酸沉降现象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生,它危害面积已达数千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地区,那里雨水中的酸性程度已超过正常情况的10倍。酸雨使湖泊丧失生机、森林枯萎、土壤酸化。在欧洲,森林面积的35%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危害。19个国家中森林的受害率已占到22.2%,针叶和落叶乔木受害尤其严重,其中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捷克、德国、波兰、英国的森林受到的污染最严重。
1964——1976年,美帝佛蒙特州的中、高海拔地区,红云杉因酸沉降减少了大约一半。酸雨还使不少动物面临灭绝。使科学家们感到不安的是,青蛙正在急剧减少。例如,奥地利3种用肠胃养育蝌蚪的稀有青蛙在1980年前后绝迹。70年代调查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山中生息的一种青蛙还有800多只,到1989年时只发现1只。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中,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有3种青蛙也濒临灭绝。在西非的喀麦垄巴西的亚马孙等地数种青蛙踪影全无。据国际天地万物保护联合会1992年6月的统计,急剧减少和灭绝的青蛙已达30种。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虽众说纷纭,但酸雨在全球范围蔓延,使土壤酸化,导致青蛙的生息地遭到破坏,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历来认为,北极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圣地,那里没有工厂,少有人烟,污染应该与这个白色世界无缘。然而,事实与人们想象的相差甚远。这里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北极极端寒冷,生命稀少,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本身的修复机能很低,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便一发不可收拾。早在70年代后期,飞经北极圈航线的日本几家航空公司和美帝航空公司发现,航班客机的有机玻璃窗上常常出现网状裂痕,以致在逆光时产生散射,使人难以看清窗外。开始,人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到了80年代初,才指摘这与北极上空的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有关。
1984年,在北极圈内有领土的美帝、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等国的科学家联合对北极上空的大气进行了调查,才算是真正弄清了大气污染的状况。他们发现,北极圈上空,有一条宽达160公里、厚300米的污染带,其高度随季节变化,有时高达8000米,每年2——3月最为严重。这就是著名的“北极烟雾”。北极烟雾主要是由烟尘、水蒸气和冰晶等组成。在烟尘中,可以检测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砷、铅、锰、钒等金属元素以及氟利昂和氯仿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显然来自于地球中纬度地区,是当地工业生产向大气排放的燃煤、燃油等污染物质随大气环流向北极飘散的结果。尤其在北极的冬天,几乎不下雪,受到污染的大气得不到清洗而长期滞留在空中,从而形成了严重的烟雾。北美、欧亚大陆的工业化活动所释放的气体,是造成北极烟雾的主要罪魁祸首。如果照此持续下去,说不定哪一天,飞越北极圈的飞机必须另改航道。
北极地区主要有两大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北冰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等浮游植物被浮游性动物食掉,鱼类吃浮游性动物,它们又成为海豹、海象的食物。凶猛的北极熊以海豹类为食。这样,便形成一条海洋食物链。北极熊位于这个食物链的终端。北极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以陆地植物、苔藓和地衣为能量传递的起点,驯鹿、北极兔等以植物为食,而北极狼、北极狐捕食驯鹿、北极兔,它们又往往成为北极熊的猎物。北极熊在北极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海洋食物链的终端,又是陆地食物链的终端。因此,北极熊是北极地区当之无愧的主宰。当然,如果把人也纳入食物链的话,爱斯基摩人便是北极地区的最后主宰了。人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北极生态系统已遭受了有机农药的污染。无论在北极的冰雪、冻土及植物中,还是在北极驯鹿、海豹以及北极熊体内,都已检测出各类有机氯污染物,情形实在令人担忧。比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多氯联苯在大气沉降物中的平均浓度约为每升1纳克,在人体母乳中可达3.6。在北极熊的脂肪里,检测出了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等典型有机氯污染物。在距离北极点仅有500公里处猎获的北极熊,其脂肪中的多氯联苯浓度高达67。 ↑返回顶部↑
80年代后半期,全世界约有13亿人口居住在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颗粒物标准的城市地区,他们面临着呼吸紊乱和癌症的严重威胁,尤其对患有慢性肺部阻塞性疾并肺炎和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危害更大。据估计,若不设法减少这些排放物,每年有30——70万人过早地死亡,14岁以下儿童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剧增,每年达到1亿病例。同时,由于车辆排放的废气,空气中含铅水平大幅度提高,铅污染已成为若干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最主要的环境危害。在曼谷,因增加了与铅的接触,儿童到7岁时会损失4或4以上的智商点。对成年人的威胁是使血压升高,心脏并中风患者增加。甚至大气污染造成酸雨,已成为“绿树的瘟疫”,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酸雨是由排入大气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所造成的,自美帝1936年第一次记录到即氢离子浓度值为5.9的酸雨以来,酸沉降现象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生,它危害面积已达数千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地区,那里雨水中的酸性程度已超过正常情况的10倍。酸雨使湖泊丧失生机、森林枯萎、土壤酸化。在欧洲,森林面积的35%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危害。19个国家中森林的受害率已占到22.2%,针叶和落叶乔木受害尤其严重,其中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捷克、德国、波兰、英国的森林受到的污染最严重。
1964——1976年,美帝佛蒙特州的中、高海拔地区,红云杉因酸沉降减少了大约一半。酸雨还使不少动物面临灭绝。使科学家们感到不安的是,青蛙正在急剧减少。例如,奥地利3种用肠胃养育蝌蚪的稀有青蛙在1980年前后绝迹。70年代调查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山中生息的一种青蛙还有800多只,到1989年时只发现1只。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中,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有3种青蛙也濒临灭绝。在西非的喀麦垄巴西的亚马孙等地数种青蛙踪影全无。据国际天地万物保护联合会1992年6月的统计,急剧减少和灭绝的青蛙已达30种。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虽众说纷纭,但酸雨在全球范围蔓延,使土壤酸化,导致青蛙的生息地遭到破坏,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历来认为,北极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圣地,那里没有工厂,少有人烟,污染应该与这个白色世界无缘。然而,事实与人们想象的相差甚远。这里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北极极端寒冷,生命稀少,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本身的修复机能很低,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便一发不可收拾。早在70年代后期,飞经北极圈航线的日本几家航空公司和美帝航空公司发现,航班客机的有机玻璃窗上常常出现网状裂痕,以致在逆光时产生散射,使人难以看清窗外。开始,人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到了80年代初,才指摘这与北极上空的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有关。
1984年,在北极圈内有领土的美帝、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等国的科学家联合对北极上空的大气进行了调查,才算是真正弄清了大气污染的状况。他们发现,北极圈上空,有一条宽达160公里、厚300米的污染带,其高度随季节变化,有时高达8000米,每年2——3月最为严重。这就是著名的“北极烟雾”。北极烟雾主要是由烟尘、水蒸气和冰晶等组成。在烟尘中,可以检测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砷、铅、锰、钒等金属元素以及氟利昂和氯仿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显然来自于地球中纬度地区,是当地工业生产向大气排放的燃煤、燃油等污染物质随大气环流向北极飘散的结果。尤其在北极的冬天,几乎不下雪,受到污染的大气得不到清洗而长期滞留在空中,从而形成了严重的烟雾。北美、欧亚大陆的工业化活动所释放的气体,是造成北极烟雾的主要罪魁祸首。如果照此持续下去,说不定哪一天,飞越北极圈的飞机必须另改航道。
北极地区主要有两大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北冰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等浮游植物被浮游性动物食掉,鱼类吃浮游性动物,它们又成为海豹、海象的食物。凶猛的北极熊以海豹类为食。这样,便形成一条海洋食物链。北极熊位于这个食物链的终端。北极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以陆地植物、苔藓和地衣为能量传递的起点,驯鹿、北极兔等以植物为食,而北极狼、北极狐捕食驯鹿、北极兔,它们又往往成为北极熊的猎物。北极熊在北极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海洋食物链的终端,又是陆地食物链的终端。因此,北极熊是北极地区当之无愧的主宰。当然,如果把人也纳入食物链的话,爱斯基摩人便是北极地区的最后主宰了。人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北极生态系统已遭受了有机农药的污染。无论在北极的冰雪、冻土及植物中,还是在北极驯鹿、海豹以及北极熊体内,都已检测出各类有机氯污染物,情形实在令人担忧。比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多氯联苯在大气沉降物中的平均浓度约为每升1纳克,在人体母乳中可达3.6。在北极熊的脂肪里,检测出了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等典型有机氯污染物。在距离北极点仅有500公里处猎获的北极熊,其脂肪中的多氯联苯浓度高达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