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9 / 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由阮元所说的“天恩祖德”,使得龚定庵想起一段传闻。“天恩”当然是指他受高宗的特达之知,乾隆五十四年点翰林,第二年散馆考试居首;再下一年翰詹大考,因为《眼镜》诗善于颂扬,复为高宗亲自拔置第一,超擢为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八年升正詹,放山东学政,前后仅历四年。
  所谓“祖德”,是阮家祖宗积德,但传闻异词,要听阮元自己说了,方知其详。原来阮元的祖父阮玉堂是绿营武官,乾隆初年,官拜湖南参将,其时湖南有苗乱,贵州总督张广泗奉旨节制七省兵马平乱。有一处苗众上千人,缴械投降,张广泗下令尽数诛戮。阮玉堂以“杀降不祥”为理由,以死力争。张广泗不得已而听从,但心里恼恨阮玉堂不遵命令,所以千方百计找他的麻烦,但阮玉堂怡然自得。不久,殁于任上。
  这是一桩极大的阴德,但据阮元自己说,他的父亲阮承信,修省的功夫更了不起。阮玉堂身后萧条,而阮承信甘居贫贱,洁身自守。有一年在一处渡口,捡到一只箱子,异常沉重,原以为里面装的是书,打开来一看,才知道是白花花的银子,箱中还有一道公文,是专差解送税款。阮承信心想,这个差官遗失这一箱公帑,可能会出人命,因而错过渡船班次,一直守候至黄昏。
  果然暮色苍茫中有人来投水,阮承信拉住他一问,正就是那失银的差官,于是阮承信将箱子原样不动地还了此人,也不说姓名,自顾自扬长而去。
  阮承信并无功名,所以一直以“老封翁”的身份,随儿子到任上,接受供养。在山东时,巡抚是乾隆廿五年的状元毕沅,年纪与阮承信相近,过从甚密,有一天毕沅跟阮承信说:“小女可配衍圣公,请老兄做媒!衍圣公的姐姐,可为令郎的继配,我做媒。”这三家两门亲事,很顺利地成功了。
  但当阮元由山东学政调浙江后,毕沅由山东巡抚复授为湖广总督,未几病殁。嘉庆四年,追论湖南教匪初起,毕沅失察贻误之罪,发现他滥用军事公款,因而抄家。阮承信看毕沅在世时,虽爱才下士,但操守不佳,而且容易为属吏所欺,以致下场甚惨,深以为鉴,在浙江时,便将阮元管得很严,绝不准他有任何贪污的行为。
  毕沅的经历是少有的:第一是外放以后即未当过京官;第二是宦路只在陕甘、山东、两湖五省。这两项情况,在他以前,有个直隶总督方观承可相仿佛;但第三,以状元而从未当过主考,这在明清两朝,是独一无二的。
  可是毕沅虽未主试,却有另一条宏奖士类的途径,敬重文人,唯恐不及,不论是在西安、开封、济南、武昌,都在后花园中特设宾馆,优礼名士。
  谈到毕沅,恰又触及龚定庵所感兴趣的“乾嘉朝士”,如果没有扢扬风雅的毕沅,就不会有那么多“意气飞扬”、可傲王侯的名士。但毕沅身后,毁誉不一。阮元久任督抚,凡是毕沅旧治之地,几乎全是他的宦辙所经,见闻真切,与一般道听途说不同,难得阮元这天的兴致极好,谈锋极健,龚定庵自然不肯错过这个叩询真相的机会。
  原来毕沅字秋帆,是江苏太仓州所属的镇洋县人,乾隆廿五年庚辰状元。他之得以大魁天下,是龚定庵最向往的一件事,因为毕沅的书法,比龚定庵好不了多少,但以殿试前夕,在军机处替同值的章京代班,恰好陕甘总督以平定准噶尔、回部,奏请在伊犁、乌鲁木齐试办屯田。长夜无事,毕沅便细看那道奏折,对于西北的形势与风土人情,以及规划屯田的好处,大致了然于胸。第二天金殿射策,四道策论题,倒有两道与西北屯田有关,毕沅现贩现卖,敷奏详明,高宗大为赏识,在进呈的十本之中,亲自将他由第四改为第一,原为二甲一名的传胪,一跃而为一甲一名的状元。如果毕沅生在今天,不但不会冠冕多士,以他的书法,一定也跟龚定庵一样,连翰林都无份。
  毕沅以策论屯田抡元,亦以服官西北起家,自乾隆三十一年外放甘肃开始,一直至五十年调河南巡抚,始终不离陕甘两省。五十三年升任湖广总督,其间一度因案降调山东巡抚,未几复任鄂督,直至嘉庆二年在任病殁,未调他职。
  此外每届岁暮,必对贫士有所馈赠,也就因为如此,操守为人疵议。
  “定庵,”阮元忽然问道,“你读过毕秋帆的遗集没有?”
  “没有。”龚定庵答说,“曾经想找他的《经训堂集》来读,可惜没有找到。”
  “我可以送你一部。”阮元又问,“‘经训堂’的出典,你知道不知道?”
  “听说毕太夫人经学渊纯,去世以后,高宗特赐御书‘经训克家’的挽额褒扬,‘经训堂’三字由此而来。”
  “不错。毕太夫人不但深通经术,就诗而论,只怕国朝闺秀中,亦数第一。唉!”阮元突然叹口气,“可惜。”
  龚定庵不免诧异,随即叩问:“太老师何以长叹?可惜什么?”
  “可惜毕秋帆空有贤母。”阮元又说,“毕太夫人张氏,单名藻,字于湘,循吏之女。陕西抚署花厅走廊的墙壁上,刻有她的手迹,是一首五言,我念给你听。”
  闺秀作诗,大多是近体,而且往往是绝诗,作古风的极少,因而龚定庵大感兴趣。“太老师请稍待,”他说,“我要录下来,给小门生媳妇去看。”
  等听差为龚定庵取来纸笔,阮元闭着眼睛念道:“‘读书裕经纶,学古法政治。功业与文章,斯道非有二。汝久宦秦中,洊膺封圻寄。’”
  “原来是毕太夫人的戒子诗!”
  “毕太夫人是山东人,早寡。毕秋帆在陕西做官,老母留居山东,这首诗是在毕秋帆由藩司升巡抚时寄了去的。”阮元接下来又念,“‘仰沐圣主恩,宠命九重贲。日久为汝祈,冰渊慎惕厉。譬诸欂栌材,斲小则恐敝。又如任载车,失诚则惧踬。’”
  “好个‘失诚则惧踬’!”龚定庵说,“真是知子莫若母。”
  “下面还有好诗:‘扪心午夜惭,报答奚所自?我闻经纬才,持重戒轻易。教敕无烦苛,廉察无苛细。勿胶柱纠缠,勿模棱附丽。端己厉清操,俭德风下惠。大法则小廉,积诚以去伪。’”
  “‘教敕’以下八句,可当一篇官箴读。”龚定庵说,“下面应该指实时地了。”
  “一点不错。”阮元续往下念,“‘西土民气淳,质朴鲜靡费。丰镐有遗音,人文郁炳蔚。况逢郅治隆,陶甄综万类。民力久普存,爱养在大吏。润泽因时宜,撙节善调理。古人树声名,根柢性情地。一一践其真,实心见实事。千秋照汗青,今古合符契。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
  “转得好。”龚定庵说,“应该结束了。”
  阮元点点头又念:“‘我家祖德诒,箕裘罔或坠!痛汝早失怙,遗教幸勿弃。叹我就衰年,垂老筋力瘁。曳杖看飞云,目断秦山翠。’”
  一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字,龚定庵从头又读了一遍,不由得也叹息着说:“制先生如此下场,毕太夫人九泉之下,必难瞑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