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9 / 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啊,”宋嫂接口,“不分开来念,‘三乐’同‘六宜’就对不起来了。”
  此言一出,燕红大为惊喜地说:“原来宋嫂你也一肚子的墨水!”
  “哪里,哪里,我西瓜大的字,大概认识个七八担。不过,十六岁嫁了阿狗他爹,就开那个小馆子,至今五十年,见过多多少少才子、才女,听也听会了。”
  “五十年?”燕红扳着手指数了一下,“乾嘉年间的好日子,你都经过了?真是福气。”
  “像我们这种人,生在太平年岁,又生在西湖上,就算是福气。”
  “那么,”向往乾嘉盛世的燕红,兴致盎然地问,“你见过乾隆皇帝没有?”
  “怎么没有?”宋嫂被激起年轻时的回忆,亦是一脸兴奋之情,“不但见过,还见过两回,一回是我廿四岁那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听人说,以前都是陪了太后来的,那回太后没有来——”
  “为什么?”燕红迫不及待地问。
  “死掉了。”
  一旁静听的龚定庵,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燕红奇怪地问:“你笑什么?”
  龚定庵本想说:你们一问一答,叫人好笑,问得天真,答得也天真。但他还是咽住了,笑笑答道:“我是想我自己的事,不相干,你们谈你们的。”
  “不过,太后没有来,另外一个皇帝倒来了。”
  “怎么另外又出来一个皇帝?”
  这回,龚定庵忍不住要说了:“皇十六子随扈,他就是前两年驾崩的仁宗,岂非另一位皇帝?”
  “不错。”宋嫂接口,“乾隆皇帝每回来都是三月里,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开得好不热闹。中午吃饭,北佬儿叫‘打尖’,文武百官,红顶子不晓得有多少。‘打尖’的时候,像我们这种小馆子都要‘办皇差’,那回我们那里是伺候两位王爷,都只有十八九岁,看样子是亲兄弟,大的那个人家叫他‘十六阿哥’,长得真漂亮,人也客气,吃醋熘鱼吃得好,再要一条,赏了二十两银子。后来嘉庆皇帝接位,阿福他爹告诉我,就是赏银子的那个‘十六阿哥’。一介老百姓,见过两代皇帝,这也是难得的福气。”
  “吃你的菜,也是一种福气。你的醋熘鱼曾供上方玉食。可惜,”燕红笑道,“我是没有这样的口福了。”
  其时画舫在芦苇丛中,曲曲行去,留下已经在望——留下是杭州西北的一个镇甸。相传宋高宗南渡,“临安”建都,踏勘起造宫殿之地,见西溪山环水复,秀妩可人,颇为中意,以后虽以风水的原因,西湖之西的凤凰山成为大内,而西溪则奉旨“留下”,故有此名。
  西湖在六朝五代即为隐士高僧的渊薮,南宋以后,方圆五十里之间,满布梵刹琳宫,山房别墅。当时即有《西溪百咏》,明朝天顺年间,西溪的隐士周谟,重订其诗。不过龚定庵所读过的《西溪百咏》,又是题同而内容有别的另一本,作者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个和尚,法名“大善”,又号“虚闲道人”,他在西溪住了三十年,一草一木,无不熟识,另写一百首七律来咏西溪。
  光是听他谈这一段《西溪百咏》的始末,燕红已经心神飞驰,便问宋嫂:“你说的那处地方,是怎么个情形?”
  “在蒹葭里,交芦庵旁边,本来是人家的一处‘庄子’——”
  杭州人称别墅为“庄子”,是燕红所知道的,但蒹葭里、交芦庵,她却听不懂宋嫂的杭州口音,等听龚定庵说明了是哪几个字,恍然有悟,“秋水蒹葭,芦花如雪,”她说,“怪不得说西溪之胜在秋天。”
  “亦不尽然。”龚定庵说,“我念首诗你听:‘十里花开万树新,寺梅早发岁初辰。白葩未吐犹含腊,梅萼先舒已报春。不与众香争雪色,独怜瘦影问花神。眼前多少罗浮客,谁是孤山放鹤人?’”
  “原来还有梅花。”
  “梅花多得很。”宋嫂接口说道,“东南有座法华山,山下十八里路,全是梅花。”
  “那不比苏州的邓尉还来得茂盛?”燕红问道,“那地名叫什么?就叫法华山?”
  “叫梅花坞。”
  “只为深藏不露,所以称之为坞。西溪的坞最多。”龚定庵问宋嫂,“有没有一处地方叫穆坞?”
  “怎么没有?有!东西两个坞,住户都姓穆。穆坞住家,同世外桃源一样。”
  “这亦有诗为证。”龚定庵便又念了一首诗:“‘东坞晨炊西坞烟,肩夫灶妇乐丰年。供庖兼味山中野,待客重烹池上鲜。鳞砌苔封鹅子石,泉甘清胜兔儿泉。仙乡未许闻朝市,到此方知另一天。’”
  “那简直是‘桃花源’的境界了。”燕红兴奋地说,“有这样的洞天福地,我是住定了西溪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