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1 / 4)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世安不懂治国,他的谋士们也懂的不多。再者说了,他与昆山玉算是盟友,而昆山玉身后所代表的,就是文人士大夫,他虽厌恶这帮人,但实际上早就和他们勾连到了一起。
但重新启用这些文臣不过几天,李世安就有种把他们全部推出去砍了的冲动。
目前主要的矛盾在于迎立周福寿的问题上。按照李世安的构想,他们既然曾经在周嘉禾手下吃过大亏,现在应当会迫不及待的站在周嘉禾的对立面,管她是失踪还是死亡,赶紧用一个乖巧听话的周福寿顶替掉她的位子才是。
可这些迂腐的儒生却非要在这时磨磨唧唧,要见到尸体确认周嘉禾的死亡、要详查周福寿的三代祖宗确定他的皇族血脉、如果周嘉禾真的死了,还要设法弄出一份她的“遗诏”来,以此确定周福寿登基的合法合礼。
李世安为此头疼不已,像他这种在乱世中走过的人,信奉的是强者为尊,儒生们的纠结在他看来是迂腐顽固的象征,而在那群儒生眼中,他则是粗鄙无礼的泥腿子,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只知打仗而不懂治国,是没有受过孔孟之训的野蛮人。
他们被嘉禾整治的生不如死的时候,说李世安造反是“清君侧”的义举。嘉禾被李世安逼至泰陵的时候,他们缄默不言,好似眼瞎,嘉禾失踪后,他们又搬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说皇帝受命于上苍,端和女帝为政荒唐,如今下落不明是遭了天罚。
可现在他们在李世安的操控下一个个官复原职,又马上变了嘴脸。中原重文轻武几百年,这些文官哪怕手无缚鸡之力,在面对着李世安的时候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衿傲。好似他们多读了几本圣贤之言,便高贵了起来。眼下他们为周福寿的皇位与李世安争执,倒不是因为他们对周嘉禾有多忠诚,周福寿这样一个未必就是皇族的小子做皇帝他们无所谓,他们在意的是周福寿登基之后,辅政大臣的位子。
李世安入京救出了他们,那当然是好,但他要是能在周福寿登基后乖乖撤兵回山海关,自此以后只专心为国戍边,绝对不再踏入京畿半步那就更好了——哦,在回山海关之前,最好他还能顺手收拾了荣靖长公主,如果能恰好和荣靖在战场上同归于尽,那这些儒生一定争抢着将李世安编入国史的忠臣列传。
李世安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但他又不傻,自然很快就猜出了这些儒生心中都在想什么。他当然不可能如他们所愿,可要效仿嘉禾大开杀戒,却又是下下之策。因此他只能暂时耐着性子,在文渊阁听着那些阁臣们慷慨陈词,搬出一套又一套的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急着立周福寿为帝。
如今的内阁首辅依然是昆子熙,年纪足以做李世安的父亲,李世安很想杀此人,然而即便是他这般杀伐决断的狠戾之辈,却也尚在犹疑之中。京城如同是一只华美的黄金牢笼,他贪恋富贵义无反顾的扑到了笼子里,现在反倒被困住了自由,变得束手束脚。
但李世安的忍耐是有限的,他终是忍不住拔剑指向了这絮絮叨叨的老人。他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对这些人太好了,以至于他们忘了他手里有多少鲜血。
什么“清君侧”、什么“匡扶社稷之义举”,那都是文官安给他的高帽子,李世安自认为他就是个逆贼,既然做了逆贼,那干嘛要讲什么道理。
一生几经风浪,前不久还险些面临抄家灭族之祸的老人淡然的看了眼面前明晃晃的宝剑,脸色半点没变。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国不可一日无君。”李世安嘶哑的声音像是蛇类爬行的沙沙声响,“你们这些人拖着不肯拥立新君,难道是想要自己做皇帝么?”
“不敢。”昆子熙道:“只是兹事体大,少不得要慎重。”
“慎重?”李世安冷笑,“逆贼周嘉音屯兵天津随时可能作乱,如此危机之时,你还在说‘慎重’?我去你娘的狗屁!”
昆子熙淡然的抬袖擦去面上的唾沫,垂眸之时悄悄递了个眼色给后方之人。内阁之中另一名阁臣颤颤巍巍站起,告诉李世安,即便没有君王,他们这些臣子也可以联合起来从容治理庶务。
他说起了一种西方的治国理念,被唤作“共和”,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机构,凡遇上国家大事,则有那不同的机构共同表决。
“如此方法,虽有违纲常大义,却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眼前危急的对策。既然现在没有皇帝,不妨以此决议大事。”那阁臣这样说道。
今日杜银钗也坐在慈宁宫门前的水榭,优哉游哉的听着好戏。
“这么说,李世安真的在文渊阁发了一通脾气?”她笑了起来,眼睛都弯了成了月牙,“他这是干嘛,撒泼么?我儿过去做皇帝时都不至于像他一般直接和内阁那群人硬碰硬,若论嘴皮子上的功夫,谁吵得过他们?”
看守杜银钗的李家亲卫在不远处站着,恰好处于能够听见杜银钗说话,却又听不清她在说什么的距离。
梁覃弓着腰笑,同时警觉的注意着四周。
“李世安是将才,却不是治国之才——先帝的这句评价放到现在也依然管用。自打他进京起,我就猜到他要吃苦头。汉高祖都知道马上得来的天下不能在马上治之,他偏偏又不是什么曹操、刘裕之类的人才,入主京师后势必要与文官联合……呵,那便让他尝尝我儿八年时间里吃过的苦头。”
“对了——”说着说着杜银钗又眼睛一亮,“我之前让你散播谣言……”
“泰陵先帝显灵之事已传遍京畿,想来很快便能扩散至九州。”梁覃答道。
“那就好。”杜银钗颔首,“杜家那群人你可得好好利用,当年哀家只杀杜雍却留下了他们的性命,正是看重了杜氏人脉广博。不止这个太.祖显灵的谣言要传开,还有一件事情——”杜银钗懒洋洋的朝身后的软榻躺下,眼神却警惕的四处扫视。
梁覃佯作俯身为杜银钗盖上薄毯,实际上是将耳朵凑了过去听杜银钗说话。
“……但现在文官和李世安之间的隔阂还不够深,得想想办法。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事情要怎么做,你们这些宦官应该清楚。总会前朝与后宫都需要靠你们来连接,别忘了伺机而动。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哀家要向你确认。”
“太后请讲。” ↑返回顶部↑
但重新启用这些文臣不过几天,李世安就有种把他们全部推出去砍了的冲动。
目前主要的矛盾在于迎立周福寿的问题上。按照李世安的构想,他们既然曾经在周嘉禾手下吃过大亏,现在应当会迫不及待的站在周嘉禾的对立面,管她是失踪还是死亡,赶紧用一个乖巧听话的周福寿顶替掉她的位子才是。
可这些迂腐的儒生却非要在这时磨磨唧唧,要见到尸体确认周嘉禾的死亡、要详查周福寿的三代祖宗确定他的皇族血脉、如果周嘉禾真的死了,还要设法弄出一份她的“遗诏”来,以此确定周福寿登基的合法合礼。
李世安为此头疼不已,像他这种在乱世中走过的人,信奉的是强者为尊,儒生们的纠结在他看来是迂腐顽固的象征,而在那群儒生眼中,他则是粗鄙无礼的泥腿子,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只知打仗而不懂治国,是没有受过孔孟之训的野蛮人。
他们被嘉禾整治的生不如死的时候,说李世安造反是“清君侧”的义举。嘉禾被李世安逼至泰陵的时候,他们缄默不言,好似眼瞎,嘉禾失踪后,他们又搬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说皇帝受命于上苍,端和女帝为政荒唐,如今下落不明是遭了天罚。
可现在他们在李世安的操控下一个个官复原职,又马上变了嘴脸。中原重文轻武几百年,这些文官哪怕手无缚鸡之力,在面对着李世安的时候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衿傲。好似他们多读了几本圣贤之言,便高贵了起来。眼下他们为周福寿的皇位与李世安争执,倒不是因为他们对周嘉禾有多忠诚,周福寿这样一个未必就是皇族的小子做皇帝他们无所谓,他们在意的是周福寿登基之后,辅政大臣的位子。
李世安入京救出了他们,那当然是好,但他要是能在周福寿登基后乖乖撤兵回山海关,自此以后只专心为国戍边,绝对不再踏入京畿半步那就更好了——哦,在回山海关之前,最好他还能顺手收拾了荣靖长公主,如果能恰好和荣靖在战场上同归于尽,那这些儒生一定争抢着将李世安编入国史的忠臣列传。
李世安不懂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但他又不傻,自然很快就猜出了这些儒生心中都在想什么。他当然不可能如他们所愿,可要效仿嘉禾大开杀戒,却又是下下之策。因此他只能暂时耐着性子,在文渊阁听着那些阁臣们慷慨陈词,搬出一套又一套的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急着立周福寿为帝。
如今的内阁首辅依然是昆子熙,年纪足以做李世安的父亲,李世安很想杀此人,然而即便是他这般杀伐决断的狠戾之辈,却也尚在犹疑之中。京城如同是一只华美的黄金牢笼,他贪恋富贵义无反顾的扑到了笼子里,现在反倒被困住了自由,变得束手束脚。
但李世安的忍耐是有限的,他终是忍不住拔剑指向了这絮絮叨叨的老人。他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对这些人太好了,以至于他们忘了他手里有多少鲜血。
什么“清君侧”、什么“匡扶社稷之义举”,那都是文官安给他的高帽子,李世安自认为他就是个逆贼,既然做了逆贼,那干嘛要讲什么道理。
一生几经风浪,前不久还险些面临抄家灭族之祸的老人淡然的看了眼面前明晃晃的宝剑,脸色半点没变。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国不可一日无君。”李世安嘶哑的声音像是蛇类爬行的沙沙声响,“你们这些人拖着不肯拥立新君,难道是想要自己做皇帝么?”
“不敢。”昆子熙道:“只是兹事体大,少不得要慎重。”
“慎重?”李世安冷笑,“逆贼周嘉音屯兵天津随时可能作乱,如此危机之时,你还在说‘慎重’?我去你娘的狗屁!”
昆子熙淡然的抬袖擦去面上的唾沫,垂眸之时悄悄递了个眼色给后方之人。内阁之中另一名阁臣颤颤巍巍站起,告诉李世安,即便没有君王,他们这些臣子也可以联合起来从容治理庶务。
他说起了一种西方的治国理念,被唤作“共和”,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机构,凡遇上国家大事,则有那不同的机构共同表决。
“如此方法,虽有违纲常大义,却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眼前危急的对策。既然现在没有皇帝,不妨以此决议大事。”那阁臣这样说道。
今日杜银钗也坐在慈宁宫门前的水榭,优哉游哉的听着好戏。
“这么说,李世安真的在文渊阁发了一通脾气?”她笑了起来,眼睛都弯了成了月牙,“他这是干嘛,撒泼么?我儿过去做皇帝时都不至于像他一般直接和内阁那群人硬碰硬,若论嘴皮子上的功夫,谁吵得过他们?”
看守杜银钗的李家亲卫在不远处站着,恰好处于能够听见杜银钗说话,却又听不清她在说什么的距离。
梁覃弓着腰笑,同时警觉的注意着四周。
“李世安是将才,却不是治国之才——先帝的这句评价放到现在也依然管用。自打他进京起,我就猜到他要吃苦头。汉高祖都知道马上得来的天下不能在马上治之,他偏偏又不是什么曹操、刘裕之类的人才,入主京师后势必要与文官联合……呵,那便让他尝尝我儿八年时间里吃过的苦头。”
“对了——”说着说着杜银钗又眼睛一亮,“我之前让你散播谣言……”
“泰陵先帝显灵之事已传遍京畿,想来很快便能扩散至九州。”梁覃答道。
“那就好。”杜银钗颔首,“杜家那群人你可得好好利用,当年哀家只杀杜雍却留下了他们的性命,正是看重了杜氏人脉广博。不止这个太.祖显灵的谣言要传开,还有一件事情——”杜银钗懒洋洋的朝身后的软榻躺下,眼神却警惕的四处扫视。
梁覃佯作俯身为杜银钗盖上薄毯,实际上是将耳朵凑了过去听杜银钗说话。
“……但现在文官和李世安之间的隔阂还不够深,得想想办法。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事情要怎么做,你们这些宦官应该清楚。总会前朝与后宫都需要靠你们来连接,别忘了伺机而动。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哀家要向你确认。”
“太后请讲。” ↑返回顶部↑